参考文献
[1] 庞彩霞. 新型电力系统助力实现“双碳”目标[N].经济日报,2021-11-30(6).
[2] 何永生,聂金恒,邱良,张云杰. 云南省风水互补特性分析[J] . 云南电力技术,2018,46(6):36-38.
[3] 胡洋,马溪原,雷博,李耀华,张闻,郭晓斌,雷金勇. 储能促进南方电网地区新能源消纳的可行性研究[J]. 南方电网技术,2018,12(9):53-61.
[4] 谭忠富,谭清坤,赵蕊. 多能互补系统关键技术综述[J]. 分布式能源,2017,2(5):1-10.
[5] 周建平,杜效鹄,周兴波. 面向新型电力系统的水电发展战略研究[J] . 水力发电学报,2022,41(7):106-115.
[6] 朱妍. 可再生能源有序发展势头正劲[N] . 中国能源报,2022-08-08(1).
[7] 寇林,马晨原,刘诚威,王现锋,旦增西洛,张灏,吴易洋. 中国水电新技术现状及前景展望[J] . 电站系统工程,2022,38(5):1-4.
[8] 王玉生,韩景宽,宋梅,王珺.“双碳”愿景下中国西部能源发展对策探讨[J] . 油气与新能源,2022,34(3):47-51.
[9] 饶宏,吴为,周保荣,洪潮,柳勇军,涂亮,吴小珊. 云南电网与南网主网交直流系统相互影响及异步联网方案研究[J].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,2020,40(11):3470-3476.
[10] 李培培,陈正华,陈浩.110 kV 电网网架结构的优化建设和应用[J] . 电工技术,2019,31(2):50-51.
[11] 马钊,周孝信,尚宇炜,周莉梅. 未来配电系统形态及发展趋势[J] .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,2015,35(6):1289-1298.
[12] 袁湘华. 澜沧江流域水风光多能互补基地建设实践探索研究[J] . 水电与抽水蓄能,2022,8(2):12-15.
[13] 张智刚,康重庆. 碳中和目标下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挑战与展望[J] .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,2022,42(8):2806-2818.
[14] 郑超,马世英,申旭辉,刘道伟. 强直弱交的定义、内涵与形式及其应对措施[J] . 电网技术,2017,41(8):2491-2498.
[15] 李鹏,习伟,蔡田田,于浩,李鹏,王成山. 数字电网的理念、架构与关键技术[J] .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,2022,42(14):5002-5016.
[16] 朱建全,刘海欣,叶汉芳,陈嘉俊,陈来军,梅生伟. 园区综合能源系统优化运行研究综述[J] . 高电压技术,2022,48(7):2469-2482.
[17] 李斯吾,廖宇,丁珩,李雨佳,陈熙. 云南电力市场改革探索与启示[J] . 湖北电力,2016,40(4):66-70.
[18] 赵岳恒,周俊东,金旭荣,王志敏,钱纹,邓子鸣. 基于水电消纳能力提升的外送能力及特性分析方法研究[J]. 智慧电力,2018,46(7):29-34.
[19] 周国鹏,赵春阳,康俊杰,赵良,李铮. 面向源网荷储一体化的能源服务典型发展模式[J] . 广东电力,2022,35(7):23-31.
[20] 刘颖,唐夏菲,蔡晔,谭玉东,曹一家,肖晓明. 考虑省间交易与源荷互动协调的新能源消纳机制[J].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,2022,34(2):16-22.
[21] 罗金满,刘丽媛,刘飘,叶睿菁,覃朋. 考虑源网荷储协调的主动配电网优化调度方法研究[J] .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,2022,50(1):167-173.
[22] 刘娟,张秀钊,王志敏,刘民伟,王凌谊,赵爽. 云南电力发展存在问题与未来新型电力系统发展建议[J]. 云南电力技术,2021,49(4):1-5.
[23] 皇甫成,郭金智,贾非,汪鸿. 一种考虑新能源出力相关性及不确定性的分布式发电规划策略[J] .电网与清洁能源,2022,38(3):105-110.
[24] 杨谦,刘继春,蒋万枭. 光伏不同渗透率下考虑源网荷储深度互动的电力系统调峰策略[J] . 电力建设,2021,42(9):74-84.
[25] 卓振宇,张宁,谢小荣,李浩志,康重庆. 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力系统关键技术及发展挑战[J] . 电力系统自动化,2021,45(9):171-191.
[26] 袁小明,张美清,迟永宁,鞠平. 电力电子化电力系统动态问题的基本挑战和技术路线[J] .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,2022,42(5):1904-1916.
[27] 王建波. 云南电力市场调频辅助服务补偿机制分析与思考[J] . 水电与抽水蓄能,2020,6(5):49-52.
[28] 薛贵元,吴晨,王浩然,张慧敏,李晏,崔茗莉,冯天天.“双碳”目标下碳市场与电力市场协同发展机制分析[J] . 电力科学与工程,2022,38(7):1-7.